我省不断提高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

制图:巩晓蕾
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现代金融业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山东而言,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就是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来,我省不断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现代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实力增强、效益提高、结构优化。
□ 本报记者 王爽
现代金融发展格局初显成效
从总量指标看,全省金融业增加值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分别为3927.85亿元、4177.35亿元、2281.21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5.14%、5.9%、6.9%。
从质量效益指标看,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别为9225亿元、1.38万亿元、1.8万亿元,增幅显著;全省本外币贷款增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别为6817.6亿元、8149.38亿元、1.06亿元;全省实现保费收入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别为2960亿元、3238.89亿元、287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9.43%、8.1%。
从结构性指标看,2019年末,全省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贷款余额8294.68亿元,较年初增加464.15亿元;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3647亿元、5835.3亿元、784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25.56%、38.1%,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得到缓解。
从金融风险防控看,我省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继续保持双降。截至9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2443.47亿元,比年初下降54.5亿元;不良贷款率2.52%,比年初下降0.37个百分点。近5年处置不良资产近万亿元。稳步推进地方法人银行和重点企业风险化解工作。坚决打击违法金融活动,今年以来,我省累计新发非法集资案件和涉案金额均同比下降,网贷机构通过分类处置已实现全部退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为培育新动能提供强力支撑
现代金融业作为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强产业”之一,对我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等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金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引领性明显增强。
推动转型升级,改善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山东金融业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持持续增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等金融机构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资金重点投向新旧动能转换等领域。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对接新旧动能项目,2019年末,全省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贷款余额8294.68亿元,较年初增加464.15亿元。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人才贷等对科技创新和四新经济的促进作用。截至8月底,全省新增知识产权(专利)质押登记项目631项,登记金额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和21.1%;截至9末,“人才贷”业务共计发放贷款188笔7.7亿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创建“科技板”“山东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板”,重点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以及面向创办或在优质科技型企业关键岗位任职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
引导发展绿色金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人行济南分行等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发展绿色金融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利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支持发展绿色担保、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展绿色保险、建设绿色金融要素交易市场等11个方面提出31条具体措施,推动银行业调整授信政策,对环保违法违规企业实施“一票否决”制,并建立绿色信贷绩效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绿色信贷投放。
政策组合拳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近年来,我省最大限度地释放各项金融政策红利,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增长。
创新开展工作,金融辅导、抵质押物“价值重置”等工作成效显著,首贷培植、银税互动、应收账款质押、应急转贷、无还本续贷、纾困基金等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山东作为开展应急贷款的首批试点省份,截至9月末,已有148家企业获得贷款9.34亿元。扎实推进无还本续贷业务,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鼓励银行机构稳步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截至9月末,山东辖区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业务余额1255.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1.59亿元。搭建银税互动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纳税信息,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截至9月末,银税互动平台目前已接入138家银行,今年累计发放贷款193.17亿元。搭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今年1-9月,应收账款融资20944笔,融资金额1370.95亿元。开展首贷培植行动。截至9月末,全省当年获得首次贷款企业71410家,当年发放贷款金额723.9亿元。开展出口订单融资封闭运行试点,自5月1日开始试点至9月末,已累计发放封闭融资42.84亿元,涉及18家银行、285家(次)企业,支持企业出口订单58.75亿元。推动建立抵质押物“价值重置”机制。提升工业用地抵押价值、推动房产二次抵押、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等工作有序推进,全省企业抵(质)押贷款比重持续提高。
近年来,我省紧密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多项支持政策,高效务实推动工作,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直接融资不断扩大,有力助推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交流合作,省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山东基地、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山东)落地济南,其中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山东)是全国第一家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全省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8年、2019年全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分别为8家、18家,2019年末境内上市公司达211家,全国排名第6位。今年1-9月,全省新增上市公司19家,已超过去年全年数量,另已核准过会11家,合计30家;IPO在审企业47家,辅导备案企业86家,均创近年来新高;其中拟在科创板、创业板、精选层上市挂牌的高成长性企业占比超过70%,在加速新动能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在金融区域增长极建设方面,我省继续推进青岛在财富管理、烟台在基金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其中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批准,济南市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枣庄普惠金融试验区、威海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正在推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