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打击非法集资,维护金融稳定,共创和谐社会。
加强监管确保粉丝集资公开透明
2022-03-3012:08:28来源:
打印

对话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 郑宁

  上海恒衍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艳辉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法治日报》实习生 陈祎琪

  集资平台乱象丛生

  不法分子趁机牟利

  记者:“应援”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主要通过现场发光物(荧光棒、灯牌等)、配合演出、统一服装或者场外捐钱捐物等方式支持偶像,是明星或团体实力和人气的一种体现。

  进入网络时代后,线上应援也如火如荼,包括刷榜、控评、投票、购买代言产品等不同形式。流量经济背景下,应援活动需要大量经费,单靠个人难以支撑,因此出现一些粉丝头目或者后援会发起集资,形成了粉丝经济产业链。目前,粉丝集资既有公开链也有暗链,这两种形式的粉丝集资是否合法?

  郑宁: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粉丝集资是否构成非法集资,要根据目的和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用来购买应援物品,或者统一购票、打榜等,只要符合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就应当被认定是多个普通民事主体自主处理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合法的。但如果以粉丝集资为名,承诺粉丝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问题。

  王艳辉:如果是单纯的粉丝集资,不论以何种方式筹集,都不能够直接将其认定为非法集资行为。粉丝集资的目的在于消费,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应援物品、打榜甚至为了偶像的形象做一些公益活动。集资人不会承诺给粉丝回报,一般也不具有营利目的,因此不构成非法集资。

  记者:公开链集资主要通过第三方集资平台进行,据锋芒智库统计,国内市场相对主流的追星App有近20款,如何看待如今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粉丝集资App?

  王艳辉:这些App盈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粉丝募集资金后,平台会根据资金的金额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成;针对粉丝推出一些电子刊物及周边产品;设置会员机制,针对会员推出一些特权服务,收取会员费用。只要这些盈利手段是合法操作,不存在欺诈等行为的话,按照当前的法律规定是不构成违法的。目前针对这些粉丝集资App,并没有特定的监管机制,除非涉嫌违法犯罪活动。这也导致很多粉丝集资App乱象丛生,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牟取利益。

  郑宁:这些粉丝集资App是否存在问题,要看其运作是否符合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般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电信部门、金融管理机构和网信部门都可以根据各自权限对这些集资平台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

  亟须破除唯流量论

  规范粉丝集资行为

  记者:粉丝集资不乏艺人所在公司授意,如何看待这背后所牵涉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王艳辉:公司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利益,明星的商业价值越高,能为公司创造的利益就越多。流量是目前娱乐圈中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公司授意粉丝甚至派专业的工作人员组织粉丝应援,都是为了给明星增加流量,进而为公司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郑宁:粉丝集资已经成为粉丝经济巨大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正当合法的行为应当得到保护,但是违法行为应当予以查处和禁止。

  记者:很多偶像为了催集资,会亲自下场向粉丝卖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艳辉:这是明星创造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我个人不赞同。我认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应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作为偶像应成为粉丝的榜样。明星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职业,这种情况下还通过卖惨让一些收入远低于自己,甚至还是学生的群体拿出生活费为自己应援,这在道德上是存在瑕疵的。

  郑宁:现在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是粉丝推动的结果,粉丝通过参与偶像塑造,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但目前的“饭圈”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导致粉丝为了适应当下的唯流量论,不得不进行集资。而一些艺人也没有把精力放在打造好作品上,而是关注流量和数据,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务之急是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出台标准,科学评价艺人和作品,破除唯流量论。

  记者:集资资金流向不明、后援会私吞等问题频发,粉丝集资如何才能安全化和透明化?

  王艳辉:粉丝集资现在仍处于灰色地带,只能依赖粉丝之间的信任和内部监督来约束。另外,相关法律也不完备,并没有明确针对粉丝集资的规定,所以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出现问题。但粉丝集资行为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无法彻底遏制。

  针对这种现象,仅仅依靠集资人的自律和粉丝间的互相监督远远不够。我认为,一方面立法部门应当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让粉丝集资能够依法进行,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对集资者的资质进行审查,设置相应的门槛,明确集资者在集资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并提供资金使用的具体明细。总之,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粉丝集资的合法流程,让这一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郑宁:彻底遏制粉丝集资,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粉丝集资应该合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集资主体和平台也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公开透明和规范化管理。


防范非法集资 山东在行动
第十二届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
重拳抵制非法集资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要常抓不懈
加强监管确保粉丝集资公开透明
2022-03-3012:08:28来源:

对话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 郑宁

  上海恒衍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艳辉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法治日报》实习生 陈祎琪

  集资平台乱象丛生

  不法分子趁机牟利

  记者:“应援”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主要通过现场发光物(荧光棒、灯牌等)、配合演出、统一服装或者场外捐钱捐物等方式支持偶像,是明星或团体实力和人气的一种体现。

  进入网络时代后,线上应援也如火如荼,包括刷榜、控评、投票、购买代言产品等不同形式。流量经济背景下,应援活动需要大量经费,单靠个人难以支撑,因此出现一些粉丝头目或者后援会发起集资,形成了粉丝经济产业链。目前,粉丝集资既有公开链也有暗链,这两种形式的粉丝集资是否合法?

  郑宁: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粉丝集资是否构成非法集资,要根据目的和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用来购买应援物品,或者统一购票、打榜等,只要符合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就应当被认定是多个普通民事主体自主处理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合法的。但如果以粉丝集资为名,承诺粉丝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问题。

  王艳辉:如果是单纯的粉丝集资,不论以何种方式筹集,都不能够直接将其认定为非法集资行为。粉丝集资的目的在于消费,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应援物品、打榜甚至为了偶像的形象做一些公益活动。集资人不会承诺给粉丝回报,一般也不具有营利目的,因此不构成非法集资。

  记者:公开链集资主要通过第三方集资平台进行,据锋芒智库统计,国内市场相对主流的追星App有近20款,如何看待如今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粉丝集资App?

  王艳辉:这些App盈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粉丝募集资金后,平台会根据资金的金额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成;针对粉丝推出一些电子刊物及周边产品;设置会员机制,针对会员推出一些特权服务,收取会员费用。只要这些盈利手段是合法操作,不存在欺诈等行为的话,按照当前的法律规定是不构成违法的。目前针对这些粉丝集资App,并没有特定的监管机制,除非涉嫌违法犯罪活动。这也导致很多粉丝集资App乱象丛生,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牟取利益。

  郑宁:这些粉丝集资App是否存在问题,要看其运作是否符合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般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电信部门、金融管理机构和网信部门都可以根据各自权限对这些集资平台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

  亟须破除唯流量论

  规范粉丝集资行为

  记者:粉丝集资不乏艺人所在公司授意,如何看待这背后所牵涉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王艳辉:公司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利益,明星的商业价值越高,能为公司创造的利益就越多。流量是目前娱乐圈中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公司授意粉丝甚至派专业的工作人员组织粉丝应援,都是为了给明星增加流量,进而为公司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郑宁:粉丝集资已经成为粉丝经济巨大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正当合法的行为应当得到保护,但是违法行为应当予以查处和禁止。

  记者:很多偶像为了催集资,会亲自下场向粉丝卖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艳辉:这是明星创造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我个人不赞同。我认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应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作为偶像应成为粉丝的榜样。明星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职业,这种情况下还通过卖惨让一些收入远低于自己,甚至还是学生的群体拿出生活费为自己应援,这在道德上是存在瑕疵的。

  郑宁:现在的偶像很大程度上是粉丝推动的结果,粉丝通过参与偶像塑造,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但目前的“饭圈”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导致粉丝为了适应当下的唯流量论,不得不进行集资。而一些艺人也没有把精力放在打造好作品上,而是关注流量和数据,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当务之急是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出台标准,科学评价艺人和作品,破除唯流量论。

  记者:集资资金流向不明、后援会私吞等问题频发,粉丝集资如何才能安全化和透明化?

  王艳辉:粉丝集资现在仍处于灰色地带,只能依赖粉丝之间的信任和内部监督来约束。另外,相关法律也不完备,并没有明确针对粉丝集资的规定,所以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出现问题。但粉丝集资行为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趋势,无法彻底遏制。

  针对这种现象,仅仅依靠集资人的自律和粉丝间的互相监督远远不够。我认为,一方面立法部门应当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让粉丝集资能够依法进行,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对集资者的资质进行审查,设置相应的门槛,明确集资者在集资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并提供资金使用的具体明细。总之,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粉丝集资的合法流程,让这一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郑宁:彻底遏制粉丝集资,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粉丝集资应该合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集资主体和平台也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公开透明和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