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打击非法集资,维护金融稳定,共创和谐社会。
非法集资案连续三年下降,这些“套路”仍需提防!
2023-05-1011:05:25来源:
打印

听不进公安人员耐心劝说,老太太坚信自己的钱是投给了某“国家支持的大项目”,还呵斥焦虑的家人“啥也不懂,没见过世面”……她之所以对“多投多赚”深信不疑,是因为此前几次小额投资,“项目方”都按期支付她高额利息。这一次,她执意要把老两口的养老本全投进去……这是前一段时间,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个非法集资受害者案例。不少人把视频转发给自己上了年纪的父母,防止亲人跌入非法集资骗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大,长期以来是有关部门打击惩治的重点。2021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后,相关处置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近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处非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阶段性成果。

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案发数量连续三年下降——

近年来,由银保监会牵头,公安部等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切实加大指导协调督办力度,各地着力完善“一案一策一专班”等重大案件处置机制,稳妥处置了一批累积多年的重大案件,非法集资案发数量、涉案金额和涉及人数连续三年保持下降态势。2022年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核查线索5万余条,有关问题机构被处置。

多层次、全覆盖的处非机制更加健全——

各成员单位将非法集资防控与行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目前,地方“处非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各地运用行政处置办法,成功将2000多起非法集资风险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一张网”如期建成——

北京的许女士说,前几天,家人接到了一个以高息为诱饵的“投资理财”营销电话,挂掉电话没几分钟,手机上就接到了一条风险提示短信。

不久前国家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平台投入运行,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实现“7×24”监测扫描。国家平台与各省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已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一张网”,有效发挥了“监测天眼、决策参谋、信息枢纽”作用。

各地简化举报程序、降低奖励门槛、扩大奖励范围,调动群众举报涉非线索积极性。据初步统计,近三年群众主动举报非法集资有效线索3000多条。

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渗透力显著提升——

在山东济南,一群平均年龄63岁的“泉城阿姨”,坚持不懈宣传“如何防范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如今的过百人,这支硬核女团的不少成员都曾受过“被骗的伤”。

“骗子骗了我,我不能让老姐妹也受骗。”“我要斩断骗子公司的路,叫他们没饭吃。”阿姨们穿上鲜亮的演出服,去广场、社区、公园唱歌跳舞、敲锣打鼓,把受骗经历和防骗指南写成情景剧或山东快书,提醒大家小心上当。

2022年,各地共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超80余万场,覆盖超2亿余人次。各地各部门运用公益广告、短视频、知识大赛等方式,多渠道强化防非宣传教育。群防群治方式不断创新,济南“泉城阿姨”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宣传队伍相继“出圈”,老百姓自觉防非、主动拒非意识不断增强。

“当前非法集资风险总体可控、趋于收敛;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非法集资风险反弹压力依然较大。”处非联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全链条综合治理格局,继续保持高压震慑、全力追赃挽损、深化源头治理,坚决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力量,深入组织群众积极防范非法集资,切实告诫群众主动远离非法集资,有效鼓励群众及时举报非法集资。

这位负责人提醒投资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念。“请时刻牢记,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宣称‘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这位负责人说。

小贴士:这些非法集资“圈套”要注意

记者查阅有关部门发布的防范非法集资风险提示,摘录了一些常见“套路”,提醒读者注意。

近日,各地积极开展解债类非法集资案件打击整治行动。解债领域非法集资往往是未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从事所谓“债事服务”“债务化解”“解债资讯”等业务的企业,以向“客户”提供债权债务抵消、托管、整合、化解、实物兑换等服务为名,承诺将“客户”手中的债权债务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并定期返还收益,诱使“客户”缴纳咨询费、保证金,甚至“投资入股”。

广东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类案件中,所谓的解债机构不负责审查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也不提供实质性的解债措施,本质上是以解债之名行集资之实,靠“拆东墙补西墙”集资来维系合同。由于解债活动的资金运转不存在可持续性,一旦出险,投资者将面临严重个人财产损失。

谎称“保本高息”实施诈骗是常见“套路”。不法分子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伪造身份证件、工作证件以及金融机构相关资质证书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向消费者推荐“高息理财”“高息存款”,并承诺产品同时兼顾收益性与安全性。这种非法集资在初期往往按期付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投资者、消费者遭受较大损失。

对中老年人群而言,尤其要注意防范“养老诈骗”型非法集资。不法分子常以虚构的高端养老服务、养老投资等为幌子,向老年群体承诺预先参与项目投资者可每年获得高额收益、享有养老基地优先居住权与终身床位等,辅以开展推介会、参观“养老基地”等手段骗取老年群体信任进而集资。此外,不法分子还可能以传销形式教唆受害者拉拢身边老年亲戚、朋友参与“项目”投资,不断发展下线形成非法利益链条。

专家提醒广大投资者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如发现非法集资的违法犯罪线索,请积极向当地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防范非法集资 山东在行动
第十二届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
重拳抵制非法集资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要常抓不懈
非法集资案连续三年下降,这些“套路”仍需提防!
2023-05-1011:05:25来源:

听不进公安人员耐心劝说,老太太坚信自己的钱是投给了某“国家支持的大项目”,还呵斥焦虑的家人“啥也不懂,没见过世面”……她之所以对“多投多赚”深信不疑,是因为此前几次小额投资,“项目方”都按期支付她高额利息。这一次,她执意要把老两口的养老本全投进去……这是前一段时间,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个非法集资受害者案例。不少人把视频转发给自己上了年纪的父母,防止亲人跌入非法集资骗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大,长期以来是有关部门打击惩治的重点。2021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后,相关处置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近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处非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阶段性成果。

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案发数量连续三年下降——

近年来,由银保监会牵头,公安部等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切实加大指导协调督办力度,各地着力完善“一案一策一专班”等重大案件处置机制,稳妥处置了一批累积多年的重大案件,非法集资案发数量、涉案金额和涉及人数连续三年保持下降态势。2022年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核查线索5万余条,有关问题机构被处置。

多层次、全覆盖的处非机制更加健全——

各成员单位将非法集资防控与行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目前,地方“处非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各地运用行政处置办法,成功将2000多起非法集资风险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一张网”如期建成——

北京的许女士说,前几天,家人接到了一个以高息为诱饵的“投资理财”营销电话,挂掉电话没几分钟,手机上就接到了一条风险提示短信。

不久前国家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平台投入运行,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实现“7×24”监测扫描。国家平台与各省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已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一张网”,有效发挥了“监测天眼、决策参谋、信息枢纽”作用。

各地简化举报程序、降低奖励门槛、扩大奖励范围,调动群众举报涉非线索积极性。据初步统计,近三年群众主动举报非法集资有效线索3000多条。

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渗透力显著提升——

在山东济南,一群平均年龄63岁的“泉城阿姨”,坚持不懈宣传“如何防范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如今的过百人,这支硬核女团的不少成员都曾受过“被骗的伤”。

“骗子骗了我,我不能让老姐妹也受骗。”“我要斩断骗子公司的路,叫他们没饭吃。”阿姨们穿上鲜亮的演出服,去广场、社区、公园唱歌跳舞、敲锣打鼓,把受骗经历和防骗指南写成情景剧或山东快书,提醒大家小心上当。

2022年,各地共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超80余万场,覆盖超2亿余人次。各地各部门运用公益广告、短视频、知识大赛等方式,多渠道强化防非宣传教育。群防群治方式不断创新,济南“泉城阿姨”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宣传队伍相继“出圈”,老百姓自觉防非、主动拒非意识不断增强。

“当前非法集资风险总体可控、趋于收敛;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非法集资风险反弹压力依然较大。”处非联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全链条综合治理格局,继续保持高压震慑、全力追赃挽损、深化源头治理,坚决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力量,深入组织群众积极防范非法集资,切实告诫群众主动远离非法集资,有效鼓励群众及时举报非法集资。

这位负责人提醒投资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念。“请时刻牢记,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宣称‘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这位负责人说。

小贴士:这些非法集资“圈套”要注意

记者查阅有关部门发布的防范非法集资风险提示,摘录了一些常见“套路”,提醒读者注意。

近日,各地积极开展解债类非法集资案件打击整治行动。解债领域非法集资往往是未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从事所谓“债事服务”“债务化解”“解债资讯”等业务的企业,以向“客户”提供债权债务抵消、托管、整合、化解、实物兑换等服务为名,承诺将“客户”手中的债权债务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并定期返还收益,诱使“客户”缴纳咨询费、保证金,甚至“投资入股”。

广东省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类案件中,所谓的解债机构不负责审查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也不提供实质性的解债措施,本质上是以解债之名行集资之实,靠“拆东墙补西墙”集资来维系合同。由于解债活动的资金运转不存在可持续性,一旦出险,投资者将面临严重个人财产损失。

谎称“保本高息”实施诈骗是常见“套路”。不法分子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伪造身份证件、工作证件以及金融机构相关资质证书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向消费者推荐“高息理财”“高息存款”,并承诺产品同时兼顾收益性与安全性。这种非法集资在初期往往按期付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投资者、消费者遭受较大损失。

对中老年人群而言,尤其要注意防范“养老诈骗”型非法集资。不法分子常以虚构的高端养老服务、养老投资等为幌子,向老年群体承诺预先参与项目投资者可每年获得高额收益、享有养老基地优先居住权与终身床位等,辅以开展推介会、参观“养老基地”等手段骗取老年群体信任进而集资。此外,不法分子还可能以传销形式教唆受害者拉拢身边老年亲戚、朋友参与“项目”投资,不断发展下线形成非法利益链条。

专家提醒广大投资者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如发现非法集资的违法犯罪线索,请积极向当地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